2020年12月6日 刊|总第2345期
"以前制造小丑需要把它扔进化学池,现在制造小丑只要把它扔进社会。"
这句话是写给电影《小丑》的评论,但也侧面点明了一种现象:电影中制造恐怖的方法,正在越来越趋实。
上周五在国内上映的科幻恐怖电影《隐形人》,就剥离了感官刺激,将虚幻的恐怖形象具象化,悲剧更加社会化,恐怖片有了影射现实的作用。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97年的科幻小说,以及1933年的同名电影,可谓很古早的IP了。原作讲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发明了隐身药水,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
而此版《隐形人》则推翻了原作叙事,在契合“警惕科技掌控人类”的命题同时,结合了“MeToo”(美国反性骚扰运动)“平权”等时代背景,讲述了西西莉亚在男友突然自杀后遭到一个隐形人反复折磨,不得不奋力求生并查明真相的故事。百年IP,有了新的生命力。
一个始终看不见又一直在场的反派,一个经受心理创伤又以私刑复仇的被欺凌者,《隐形人》“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视角,为观众构筑了极具观赏性的惊悚故事。
始终在场的“他者”
“隐形”是这部电影的“题眼”,它是个科幻概念,同时也是个心理隐喻。
先来说说科幻概念,本片以此制造了恐怖感的显性部分——始终在场的“他者”。
西西莉亚男友阿德里安,是隐形光学博士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开发隐身技术,同时他是个控制欲极强的暴力分子。当西西莉亚终于找到机会逃离他后,隐形人上线。
恐怖片中经常运用“未知感”来营造恐怖氛围,通常未知有三种:未知事物、未知人与未知环境。“隐形”的科幻概念,将这三种一并凑齐了。
厨房突然燃烧的灶火、滑落到床下的毯子上的脚印、镜头刻意留出的空白画面、窥探性的镜头视角……似是而非的存在感,永远提醒着观众和女主,未知事物正在侵犯着你的区域。
女主意识到周围发生的一切并非仅是自己的臆想,“未知人”就出现了,所谓隐形人或许就是阿德里安,男友根本没死,而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控制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