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近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注水”问题引起关注。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多家银行APP“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1年收益率”均优先展示,近1个月、3个月等收益率情况却多暗藏在详情界面。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在当前理财收益率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倾向于强调“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主要是因为这一指标往往看起来更加吸引人,能够帮助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相比之下,近1个月、3个月等短期真实收益更能反映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实际表现。
多家银行APP优先展示高利率 投资者或面临落差
在多家银行APP中,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1年收益率”均出现在醒目位置,近1个月、3个月等收益率情况却暗藏其后。
在兴业银行APP中理财产品展示页,顶部理财精选多个理财产品均优先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其中,“稳添利年盈增利41号A”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5.759%,业绩比较基准2.20%-3.80%,但在详情页下方该展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为3.426%。
中信银行也存在类似情况,中信银行APP多个理财产品优先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天添鑫126号A”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4.87%,但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仅2.83%。
光大银行APP中,“阳光金增利稳健乐享天天购25号(7天最低持有)A”显示成立以来年化4.77%,但近1个月折合年化收益率仅2.90%,另一款理财产品“阳光金创利稳健日开6号(14天最低持有)A”显示成立以来年化4.54%,但近1个月折合年化收益率仅0.77%。
“当投资者被首页亮眼的数据吸引而忽视了实际收益时,最终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预期落差。”余丰慧表示,这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信心,还可能导致他们在财务规划上做出错误的决策。具体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因为高估了自己的投资回报而低估了其他必要的储蓄或投资,从而影响到长期的财务安全和生活质量。
余丰慧称,为了规范业绩展示,银行应当遵循监管要求,确保所有关键业绩指标都被公平、透明地展示出来,避免误导投资者。这包括但不限于明确标注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并且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风险提示。
业绩比较基准与实际收益率差异属正常 投资者决策需考虑多因素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与实际收益率之间存在差异,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的正常现象。这种差异既反映了市场波动和产品管理的复杂性,也考验着投资者的认知能力和商业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研发与投资能力。
业绩比较基准是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根据产品策略、市场预期及历史表现设定的收益参考目标,本质是“预期管理工具”,而非收益承诺。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不得将其宣传为“预期收益率”或“保底收益”,对此投资者应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近年来,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市场收益中枢被动下移,导致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有所下行。”董希淼称,从产品本身看,封闭式理财产品“达基率”接近90%,开放式理财产品“达基率”约为60%,反映出理财机构估值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正在改进。业绩比较基准与实际收益的差异,本质是市场波动性和产品非保本属性的体现。
董希淼认为,随着理财市场逐步成熟,差异将更趋合理。投资者需摒弃“刚兑思维”,通过分散配置、拉长期限,“货比三家”,适应低利率环境;商业银行、理财公司要不断提高投资能力,完善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引导,为不同投资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和服务。
余丰慧指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首先,要关注产品的历史业绩及其计算方式,不要仅仅依赖于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期间的收益率;其次,要了解清楚产品的费用结构,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及其他可能的费用,以免被隐藏的成本侵蚀收益;此外,还需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最后,建议投资者多做比较,不仅要考虑预期收益,还要综合考量风险水平、流动性等因素,确保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2分钟必看!德州al外挂辅助下载!(透明挂)分析详细开挂教程(哔哩哔哩):http://www.mingxing100.com/news/140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