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塔扎大区的本格里市,是上海普陀区利群医院的医生孙嘉尉和刘雪萍接续奋斗过的地方。今年正值中国援摩医疗队派遣50周年,这半个世纪的情谊,正由一代代如他们一样的医生,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续写着。
五套器械
让停摆的手术室再亮灯
本格里的医院,其规模仅相当于国内普通的街道卫生院。2015年,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队长、区利群医院医务科(质量控制科)科长孙嘉尉和队员们初到此处,面对的是因装修搁置已沉寂三年多的手术室。“最让人难过的,是看到病人因为贫穷,连最基础的体表肿块手术都选择放弃。”有多年普外科工作经验的孙嘉尉回忆道。
孙嘉尉(右)与队员一起为患者治疗
希望,从“拼凑”开始。他们从有限的器械包里,像组织一场精密作战一样,整理出5套最基础的手术器械。没有助手,外科和骨科医生便互相临时顶上;器械短缺,就严格消毒后循环使用。
就这样,停摆多年的无影灯被重新点亮。腹股沟疝多年的老农、手部严重撕裂伤的孩童、耳环嵌入耳垂的女孩……中国医生用这“省吃俭用”的几套器械,为一个个被困于病痛和贫穷中的家庭,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医术的口碑不胫而走,预约手术的病人排起了队。
没有锦旗,没有鲜花。一位术后康复的村民,悄悄送来10个鸡蛋。这份在当地堪称厚重的谢礼,让所有队员瞬间读懂了“值得”二字的千钧之重。
值守“医”线
在异国他乡传递温暖
对于第196批中国援摩医疗队队员、利群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雪萍而言,援摩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与感动。在她的日记里,记录着援摩第一个24小时里手忙脚乱的场景:横亘在前的语言关、急诊、产钳、剖宫产接连不断……深夜里,医院保安默默护送她往返于驻地与医院之间的身影,让她在非洲的深秋夜晚,感受到了第一份浓浓的暖意。
刘雪萍迎接新生儿
生命的考验也接踵而至。一次值班夜,一位提前降临的早产女婴,身体纤弱、四肢瘫软。在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刘雪萍与助产士默契配合,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心肺复苏。调高氧浓度,一轮又一轮的按压……终于,一声清脆的啼哭点亮了产房。“在那个婴儿缓慢睁开双眼的那一刹那,她的眼睛透露着与生俱来的顽强,这深深震撼了大家。”
十年之约
友谊在寻找中重续
忙碌之余,刘雪萍和队友们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寻找阿西斯,这是医院骨科主任赵椰枫郑重嘱托:“到了本格里,一定要找到他。”
“他”是阿西斯,一位普通的摩洛哥市民。2011年,第190批援摩医疗队队员赵椰枫在此援外时,阿西斯经营的咖啡馆成了中国医生的“暖心驿站”,他热情送上的“古斯古斯”(摩洛哥传统美食)和耐心的法语辅导,温暖了他们的异国岁月。一别之后,通讯不便,两人失联近十年。
赵椰枫与阿西斯视频通话
凭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刘雪萍和队友利用下班时间,走街串巷。半个多月后,消息传来:阿西斯的咖啡馆早已关闭,全家失去收入,一度靠卖地为生。消息传回国内,老队员们无不心酸,立即委托刘雪萍前去慰问捐款,并为他带去了智能手机,教会他使用微信。
当微信视频接通,看到屏幕那端熟悉而沧桑的面孔,赵椰枫与阿西斯,两位跨越山海的老友,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段失联十年的情谊,在新时代援摩医生的手中,被重新紧紧握住。
从重启手术室到成功抢救危重产妇,从寻回失联十年的友谊到见证生命的奇迹轮回,普陀区利群医院6位援摩医生,以精湛医术为笔,以无私大爱为墨,在非洲的大地上,续写着中摩友谊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这故事,关于过去,更关乎未来。